百度
  • 百度
  • Google

首页 > 网站介绍 > 编辑推荐

中美猜忌可能导致冲突

作者:李侃如

来源: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

来源日期:2012年04月03日

本站发布:2012年04月04日

点击率:223次

  本文中提到的“战略互疑”,是指双方在长远意图方面的互不信任。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关切。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 2012年 2月 15日于华盛顿发表的主要政策演说中指出,战略互信问题在中美关系的主要问题中占据首要地位。

* 内容提要
* 导言
* 理解战略互疑:美方观点
* 理解战略互疑:中方观点
* 分析、建立战略互信、结论

  北京和华盛顿均寻求建立一种长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此外,中美关系是成熟的。双方能够了解彼此在所有重大问题上的立场,进行广泛的相互交流。最高级别的领导人会晤相对频繁,每年两国政府机构会举行60多场政府间对话。

  但是,以往的交流经验和广泛的交流活动,却未能使任何一方建立对对方长远目标的信任,相反,甚至可以说缺乏互信的问题正日趋严重。不信任本身即具有缓慢的破坏性,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反过来又会加剧不信任。由于缺乏信任,双方领导人很难确定他们是否已经了解对方国家领导人对未来中美关系的深层次思考。

  本文的两位作者阐明了两国领导层对另一方深刻的关切是什么,并揭示了产生这些关切的原因何在。两位作者各自叙述了本国政府的观点,并且没有对对方的文字做任何修改。两位作者共同撰写后续的分析和建议。本文的重点不在于说明双方在日常事务的各种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意愿,而是在于集中分析一方对另一方的长远意图产生疑虑的因素。

  叙述战略互疑的目的,是希望两个国家的领导层能够更好地揣度对方的想法,并据此制定更为有效的方式来建立战略互信。作者希望本文能够有助于提高在中美之间建立一种长期正常大国关系的可能性,而不是因战略互疑而形成敌对的关系。

美中学者警告两国不信任感增强(VOA,2012年4月3日)

  两位着名学者警告説,儘管美中两国的接触正在迅速扩展,但两国长期的"战略性"不信任感正在日益严重。

  这个警告来自这个星期发表的一份报告,报告的作者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时期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局资深主任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和北京大学国际关係学院院长、中国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王缉思。

  这份由华盛顿富有影响力的布鲁金斯研究所发表的报告説,美国和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仍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两国关係将对全世界産生深远影响。但两名学者表示,美中两国都不相信对方的长期意图,从而潜在地导致那种只会加深这种不信任的态度和行动。

  但是﹐总部在北京的研究机构"中国政策"主管戴维凯利对美国之音説﹐这份报告本身就是一个希望的迹象。

中美学者:战略互疑已成中美核心关切

  中评社华盛顿4月3日电(记者 余东晖)中美权威学者认为,中美两国在长远意图方面的互不信任,即所谓的“战略互疑”(Strategic Distrust),已经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关切,两国缺乏互信的问题日趋严重,战略互疑如果按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势必会让相关各方付出沉重代价。双方应当展开新的对话和行动,实现合作最大化,并尽量减少紧张和冲突。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缉思与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侃如(Ken Liberthal)在最新发表的报告中提出这一论断。这份71页的报告由这两位中美外交学界的权威专家共同撰写,其中王缉思写中国对美国的战略疑虑,李侃如写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猜疑,被美国媒体视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自官方的看法。

  美忧中国削弱美地位作用

  曾任克林顿政府白宫东亚事务顾问的李侃如从美国角度看对中国的疑虑。他认为,对中国的战略不信任并不是美国政府决策者当前的主流观点。相反,他们相信与崛起的中国建立一种基本的建设性长期关系,既是可行的也是可取的。但美国的决策者们也认为中国的未来具有不确定性,并据此产生担心、引发辩论,他们希望找到最有效的办法来促成更加符合他们愿望的中国行为。

  李侃如称,各种消息来源表明,中方认为中美关系是长期的“零和博弈”,这就要求美国准备捍卫自己的利益,防备日益强大的中国可能会做出试图削弱美国的举动。随着中国在亚洲实力的增强,解放军表现出控制近海的强烈愿望,美国担忧能否如约继续履行其对亚太地区内朋友和盟国的承诺。

相关阅读:

评论:

关闭窗口
此处显示新 Div 标签的内容